同樣是垃圾進口,為什么別人家的垃圾是寶,我們的垃圾就是全民公敵? 這樣鮮明的對比,差在哪里?關(guān)鍵就在于資源的回收利用率上。中國垃圾的回收利用率低,技術(shù)滯后是一方面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觀念的落后。 “垃圾是放錯了地方的寶貝”,這樣的話語在中國,是只能放在教科書上被束之高閣的理念和目標,但在北歐各國,卻被踐行到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細節(jié)中。 幾乎所有的瑞典人都知道,“垃圾是能源,4億噸垃圾,就是1噸石油。”瑞典城市的生活垃圾,每年只有1%無法利用,這在中國,是一個幾乎不可能實現(xiàn)的目標。而他們的秘訣,并不是什么復雜的方法,也沒什么難度,簡單到小學生都能做到——只要你能分辨顏色,就能處理好垃圾。 在瑞典,居民家中至少有四個垃圾桶,每個垃圾桶使用一種顏色的垃圾袋,對應食物、塑料、紙張和其他垃圾,比如食物垃圾用綠色垃圾袋,塑料垃圾用藍色垃圾袋。 垃圾焚燒廠會通過電腦傳感器,通過識別不同顏色的垃圾袋,把垃圾送到各自的回收場所。瑞典隨處可見類似于無人販賣機的自動瓶罐回收裝置,機器會根據(jù)瓶罐的類別,打印回收金額的單據(jù)。 智能識別顏色、無人終端,這些技術(shù)對目前的中國而言可以說是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實現(xiàn),但挪威瑞典能做到,中國卻做不到,關(guān)鍵還在于觀念和制度。 瑞典人采用填埋來處理的垃圾不到1%,而中國焚燒和填埋仍是處理垃圾的最主要手段。國內(nèi)垃圾靠填和燒,回收利用率低,也助長了洋垃圾入國的氣焰。 中國也意識到了洋垃圾的危害,政府也在加大限制洋垃圾進口的力度。今年4月,《關(guān)于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已獲通過,將分批分類調(diào)整進口管理目錄。 但中國要想擺脫洋垃圾的窘境,還需從培育公眾環(huán)保觀念和提高垃圾回收利用率兩方面下功夫,否則即便全面禁止了洋垃圾進口,在利益的驅(qū)動下,還是容易滋生洋垃圾“偷渡入境”的地下交易,給監(jiān)管帶來新的難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