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大陸的紙箱行業(yè)近幾年獲得快速發(fā)展,但目前出現(xiàn)嚴重的生產能力過剩,競爭趨于白熾化,臺灣紙器行業(yè)頗受尊重的王永吉先生,針對臺灣紙器業(yè)的現(xiàn)狀,寫了一篇“紙器業(yè)界的經營迷思與省思”的文章,相信對大陸同行的一定會有所俾益,現(xiàn)轉摘部份內容供業(yè)界參考。
王永吉強調,紙箱業(yè)的特性是“受訂生產”,而非“計劃生產”,紙箱訂單往往是少量多樣、多批的生產形態(tài),針對這一特性,對設備的選用考慮應注重其開車率,每單位成本之比較及生產轉換靈活性,若冒然進口先進自動化加工設備,固然精度高、品質佳,但若開工率低,單位成本偏高,折舊與利息負擔大,紙箱售價卻又無法提升的話,則反而降低了生產競爭力,如此又有何投資效益可言?
王永吉表示,以2.5米瓦楞紙板生產線,要達到其設計的月生產能力700萬平方米(或只達到500萬平方米/月),其用糊量、蒸汽量、車速、原紙配用、保養(yǎng)維修、操作技術、生產流程、空間管理等,均與一般的1.6-1.8米的中型瓦楞機的運作、管理、計劃方式截然不同,如果沒有相關配套的軟體規(guī)劃、管理技巧、技術操作能力之引進與養(yǎng)成,將是徒勞無功的,若以過去之經驗與能力去用100米/分的速度操作,無異于牛步伐,則此大型自動化設備之投資簡直毫無意義,臺灣目前投資裝備2.5米瓦楞機的企業(yè),月產量能達到設計產能700萬平方米的,少之又少,大部份月產量僅為400萬平方米,而一些只裝備1.8米瓦楞機的企業(yè),其月產量反而可高達500萬平方米,其間的差距,的確值得探討。
王先生認為,“訂單生產”之品質條件,永遠是追求合適的,且因應并滿足客戶之需求,絕非以追求最佳的品質為目標。若無“大量訂單”之基礎,若無提升附加價值之條件與外在市場環(huán)境之配合,一般紙箱企業(yè)仍應以半自動之中型機械進行投資為宜。
王永吉說,對于少量多樣化的生產模式,紙箱企業(yè)的應變彈性,生產線的隨機調整,流動空間之考慮,備料與配料之前置準備程序,是必須嚴格思考與檢驗的,若再加上生產流程偏長,交期偏短之市場特性,則其產銷規(guī)劃能力之高標準更是不在話下,這是需要時間、經驗、知識、智慧的積累才能達成,絕不是今天月產量200萬平方米,明日引進設備,大幅提升至月產量500萬平方米,即可一蹴而成的,其間的損耗增加,待生產之工時增加,加班工時之增加都將呈等比例上升到令人失控之狀態(tài),三十年前,日本紙箱企業(yè)曾因大肆盲目擴充,大型自動化設備充斥而經歷過經營窘境,有些紙箱企業(yè)甚至因而遭淘汰關廠,臺灣目前也面臨此一情況,不能不引起大家深思。
不是不要引進先設備,而是應因廠而定,因當地經營環(huán)境而定。
更重要的是,在引進先進設備時,應同時引入先進的管理知識,導入產銷管理新知識等軟體的建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