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著千年歷史的宣紙,生產工藝獨特,生產過程繁雜,工人勞動強度極大。多年來,宣紙生產企業(yè)積極尋求用現(xiàn)代科技手段解決這些難題。然而,付出高昂代價的結果卻是勞而無功。 近日,記者在安徽涇縣中國宣紙集團公司采訪時了解到,宣紙的主要原料是當?shù)氐奶雌ぃㄇ嗵礃淦ぃ┖土遣。宣紙生產沿襲的傳統(tǒng)工藝有幾百道工序,其中手工抄紙和燎草加工最為繁難,僅燎草加工就有上百道工序。所謂燎草,是將稻草用鹼水蒸煮和石灰熗制后,攤放于坡度為45度的石灘(山坡)上,經長期日曬雨淋,反復翻動,待其顏色由黃變白,再以鹼水蒸煮,復置石灘雨淋日曬,進行“天然漂白”,而后成為燎草,方可用來制作紙漿。這一過程約需一年時間,費時費力,生產效率極低。
針對宣紙的落后生產方式,在科技部門積極推動下,原涇縣宣紙二廠在上世紀70年代開始進行機械化抄紙的實驗研究,并取得小試成功。1977年,原國家科委向涇縣宣紙二廠下達了“宣紙抄紙機械化中間試驗”重點科研項目,項目經費達1000多萬元。經各方努力,該項目于1988年通過國家級技術鑒定。當時的資料顯示,實現(xiàn)機械化抄紙,宣紙二廠的年生產能力可由原來手工抄紙的幾十噸提高到500噸甚至700噸以上。但新的矛盾隨之出現(xiàn):紙漿供應跟不上。按傳統(tǒng)的制漿方式生產的紙漿一年僅夠生產100噸,遠不能滿足機械抄紙的需求。為此,涇縣宣紙二廠1989年又通過安徽省科委向國家科委申報了“宣紙燎草制漿新工藝研究”項目。
11月25日,記者從安徽省科技廳檔案館查到涇縣宣紙二廠15年前的一份申請立項報告。該報告稱:“過去的傳統(tǒng)制漿工藝實質上是日光、氧氣、水分綜合作用下緩慢實現(xiàn)的氧鹼制漿。燎草制漿新工藝研究就是模擬這種方法,只不過采用了強氧化而已!边@種新工藝經過了2噸規(guī)模的小試并取得成功,其特點是:“漿的質量高,成本低;周期短,由原來的一年縮短到3天;降低了勞動強度;減少了環(huán)境污染;得漿率可提高20%以上。”“為了解決與宣紙抄紙機械化配套,實現(xiàn)宣紙生產全機械化,必須采用新的制漿工藝———氧鹼法制漿!睋(jù)了解,該項目最終也獲得批準立項,得到國家科委500多萬元的經費支持。
與人們的美好愿望相反,機械化抄紙和氧鹼法制漿并沒有給涇縣宣紙二廠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兩個項目投產后不久都被迫停止了生產。1998年,涇縣宣紙二廠在瀕于倒閉的情況下,被涇縣最大的宣紙企業(yè)———中國宣紙集團公司(原紅星宣紙廠)收購。
中國宣紙集團公司副總經理曹明友、邢春榮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他們的集團公司在1997年成為上市公司后,也進行過氧鹼法燎草制漿的工藝改造,結果也歸于失敗,投入的近千萬元資金打了水漂。失敗的根本原因是,按新工藝生產出的宣紙質量無法與傳統(tǒng)工藝相比,產品不能出口,國內的書畫家也不認可。
宣紙是中國文化的瑰寶。郭沫若曾題詞稱贊:“宣紙是中國勞動人民所發(fā)明的藝術創(chuàng)造,中國的書法和繪畫離了它便無從表達藝術的妙味。”據(jù)熟諳造紙技藝的曹明友、邢春榮介紹,氧鹼法燎草制漿固然有很多優(yōu)點,但紙漿中稻草枯葉薄壁細胞含量高,生產的宣紙脆性大,不綿韌,紙張容易發(fā)黃;機械抄紙雖然效率很高,但因為使用了壓輥擠水,生產的宣紙結構較緊密,缺乏松軟感,潤墨性差。他們說,傳統(tǒng)工藝生產的宣紙具有四大特性:潤墨好,抗老化,防蟲蛀,不變形。因為這些特性,宣紙才有“紙壽千年”的美譽。采用機械抄紙、氧鹼法制漿,宣紙的這四大特性差不多都失去了。
記者在中國宣紙集團公司的生產車間看到,宣紙生產的每一道工序現(xiàn)在仍然都是手工勞作,猶如古書《天工開物》插圖所描繪的生產場景,工人的勞動強度令人瞠目。但不得不承認,不這樣,就不能生產出上等品質的宣紙。這一現(xiàn)實,無異于傳統(tǒng)工藝在向現(xiàn)代科技叫板,難道現(xiàn)代科技真的創(chuàng)造不出優(yōu)質宣紙的生產新工藝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