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華環(huán)保世紀行記者團在赴渤海采訪時,了解到山東省沾化縣齊明造紙廠大量種植蘆葦,把造紙廢水灌進鹽堿地,形成蘆葦濕地,通過凈化,既解決了造紙廢水的處理問題,又利用了當地的鹽堿地和蘆葦資源,回灌到蘆葦地的廢水經過循環(huán)處理又回到造紙生產車間。每生產1噸紙只補充10噸新鮮水,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
難以治理的廢水成了寶貝,不毛之地變成了蘆葦綠洲。沾化縣有適合蘆葦生長的鹽堿荒地130萬畝,每年野生蘆葦23萬噸。據專家估計,種植蘆葦后每年可收獲蘆葦100萬噸。在現場,我們看到已形成5000畝的蘆葦濕地,有不少水鳥前來棲息筑巢。
看到這一景象,我不禁感嘆:人民群眾中蘊藏著多么豐富的智慧!變廢為寶,走循環(huán)經濟的道路并非難事,只要結合當地的實際,就能夠找出一條經濟發(fā)展和環(huán)境保護“雙贏”的路子。
去年我到國外考察水土保持工作時,美國人利用草木過水帶吸收氮、磷的方法也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們在沿河兩岸10—15米處栽種多種樹木、灌木和草,以阻擋和吸收水體中的氮和磷,據說可吸收50%,大大減少農業(yè)面源污染對水體的侵害。
生物治污大有可為。造紙廠利用廢水澆灌蘆葦地進行凈化的辦法不就是一個有效措施嗎?在那些長年流淌污水的河道兩岸,發(fā)動群眾廣種蘆葦,采取生物治理的辦法吸收污水中的氮和磷,減少水體中的各類污染物,也就減輕了對渤海水質的污染,同時種植蘆葦也有經濟效益,豈不是兩全其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