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0多年前,蔡倫發(fā)明了造紙術,造紙術因此成為我國四大發(fā)明之一而聞名于世。讓人驚奇的是,1800多年后的今天,這項技術最原始的工藝流程至今仍完好無缺地保存在桂北的一個小山村里!近日,記者前往這個叫做陶善的小山村,對這一古代杰出科技成果的“活化石”進行了采訪。
一、造一張紙72道工序
記者在桂林市臨桂縣宛田瑤族鄉(xiāng)陶善村見識了這一原始的造紙術。陶善村是一個非常偏僻、風景秀麗的小山村,交通極不便利,從鄉(xiāng)政府駐地搭乘汽車沿著崎嶇的盤山公路顛簸幾個小時,再步行一段山路才能到達。記者在該村的一個造紙工場看到:這里的造紙術土得掉渣,與史料記載的蔡倫造紙術的工藝流程一模一樣。置身于這樣的環(huán)境中,再加上當?shù)厣角逅、世外桃源般的地理環(huán)境,讓人感覺時光在倒流,仿佛回到了1800多年前。
該村村民告訴記者,他們用毛竹作為造紙的原料,管造紙叫“抄紙”。村民們將嫩竹子從山上砍回來,用刀劈成片后泡在一個水池內(nèi)撒上石灰,叫做“浸麻”;“麻”在水池中浸泡三四個月后,將水池的水放掉,把洗干凈石灰的“麻”再放入清水中漂白,叫做“洗麻”,這時造紙的原料便可以用來造紙了。
人們將“麻”放在地上用腳一點一點地踩爛,叫做“踩麻”,“踩麻”一般需要六七個小時;然后將踩好的“麻”放入一個叫做“紙槽”的大木槽中,用一根棍子在里面來回猛烈地攪拌,叫做“打槽”;如此一來,就形成了紙漿;然后在紙漿中加進一種從當?shù)厣缴喜苫貋、有潤滑功能的樹葉的汁之后便可以“抄紙”了。
“抄紙”的工具是一個用細小的竹絲編織成的竹簾,叫做“簾子”,用這個“簾子”將紙漿輕輕地抄起,然后將抄好的紙平整地疊放在一起,榨干;然后再用手一張一張地將紙翻開、烘干,就成了紙。記者在一戶村民家中看到,這種紙的質地比較粗糙,規(guī)格約為60厘米長、30厘米寬,紙的顏色為黃色。
據(jù)當?shù)厝私榻B,從紙的原料竹子到一張完整的成品紙,整整需要72道工序!在這繁瑣的72道工序中,每一道工序之間都環(huán)環(huán)相扣,馬虎不得,只要其中的一道工序出了問題,將使整個造紙的過程前功盡棄。有時候抄了一天的紙,若是在榨干紙的水分這道工序中一不小心,將辛辛苦苦抄好的數(shù)千張紙榨爛,又得將榨爛的紙放回“紙槽”中重新再抄一遍。由于工序的復雜,要想學會“抄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有的村民學了幾年還不能完全“出師”,有的甚至學了一輩子還是“半桶水”。
二、造紙業(yè)曾輝煌一時
據(jù)陶善村的村民們介紹,從他們老祖宗的老祖宗開始,當?shù)厝司褪怯眠@樣的方法造紙的,這種造紙的方法被祖先們代代相傳,因此得以完好無缺保存至今。至于這種技術從什么地方傳入?由誰傳入?就連該村90多歲的老人也表示無法追溯。
當?shù)卮迕穹Q,他們的祖宗告訴他們,從宋朝開始,當?shù)氐脑旒垬I(yè)便已經(jīng)輝煌一時。新中國成立后也曾輝煌過一段時間,就是在上世紀70年代、80年代的時候,也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一個造紙場。在當時,當?shù)啬腥藥缀鯖]有不懂得“抄紙”的,“抄紙”成為衡量一個男人是否精明能干的一個重要標準,很多男人從十三四歲開始就跟家人學著“抄紙”。
“抄紙”曾一度成為當?shù)厝酥饕慕?jīng)濟收入,生產(chǎn)出來的紙不僅在桂北乃至整個廣西十分暢銷,甚至還遠銷湖南、四川、廣東等地。上世紀80年代,一擔4000張的紙可以賣到40-50元不等的價錢,現(xiàn)在由于數(shù)量缺少,價格已經(jīng)升至100多元一擔。
從當?shù)氐牟簧俚孛芯涂梢缘弥斈暝旒垬I(yè)的輝煌。如一些叫做“紙場界”、“紙場塘”、“紙場灣”的地方,雖然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古木參天,有的古木已經(jīng)有數(shù)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歷史,但那里還明顯有造紙工場的痕跡。當?shù)卮迕窀嬖V記者,這些以“紙場”來命名的地方,在很久很久以前就是造紙業(yè)最為發(fā)達的地方。這些地方曾經(jīng)居住著大量的以造紙為生的人們,后來由于種種原因,這些人紛紛遷移,于是這些地方便逐漸荒蕪,成為今天的森林。
三、“活化石”面臨著消失
據(jù)當?shù)卮迕窠榻B,上世紀80年代,曾有一名考古專家前往與當?shù)叵噜彽膰壹壔ㄆ鹤匀槐Wo區(qū)旅游時,發(fā)現(xiàn)了這一原始的造紙術并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這名專家在對這一造紙方式的工藝流程進行考察研究后發(fā)現(xiàn),該造紙術就是蔡倫造紙術原汁原味的保存,絲毫沒有添加任何現(xiàn)代科學的成分,是蔡倫造紙術的“活化石”,是研究造紙術一筆不可多得的文化遺產(chǎn)。
然而,自從上世紀90年代后,陶善村的造紙業(yè)便日漸走向了蕭條,如今該村僅有一戶人家繼續(xù)少量的造紙,其他的造紙工場相繼關閉,眼看這一造紙術的“活化石”面臨著消失。這是為什么?
據(jù)了解,造紙工藝的繁瑣、造紙工作的辛苦是導致這一“活化石”面臨消失的直接原因!耙粨埐刨u到100多元錢,而抄一擔紙的時間加起來至少要花1個多月,F(xiàn)在我們在家做其他的活或者出去打工遠遠不止這個錢,而且還比抄紙輕松得多。誰還愿意抄紙?”
該村一名姓劉的村民這樣對記者說。據(jù)這名村民介紹,在農(nóng)民們所有的農(nóng)活中,“抄紙”是最累的一種活,別說身體素質較差的村民抵擋不住那72道工序的“折磨”,就連那些身強力壯的村民抄幾個月的紙下來也會累得筋疲力盡。
這名村民告訴記者,從1990年開始,當?shù)卮迕癖汩_始大量地種植一種叫做“靈香草”的作物,不少農(nóng)民都發(fā)了一點小財,還有很多農(nóng)民則走出去打工,紛紛放棄了賴以生存了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的造紙業(yè)。到現(xiàn)在除了一戶叫做蕭傳信的村民繼續(xù)造少量的紙留來自用之外,全村已經(jīng)找不到第二家造紙場了。
四、老“抄紙”的情懷
蕭傳信為什么至今還在造紙?
“我家?guī)状硕伎砍埳睿覐?4歲的時候就開始抄紙,我對抄紙的感情很深很深啊!”蕭傳信面對記者的第一句話就這樣說。
今年55歲的蕭傳信告訴記者,從他老祖宗開始就以造紙為主業(yè),他們的祖宗原來居住在花坪自然保護區(qū)內(nèi),靠著幾片竹林造紙賣錢娶老婆、養(yǎng)家糊口。
在他十二三歲的時候,他父親就手把手地教他學會了“抄紙”,他14歲的時候正式開始了“抄紙”的生涯,那時候正是大集體的時候,他去幫生產(chǎn)隊“抄紙”,因為他年齡小,抄一天紙雖然累得腰酸腿疼,但只能算半個工分。
土地承包到戶后,他除了種好自己的幾畝田地之外,主要的經(jīng)濟來源就是“抄紙”。他一直抄了幾十年,不僅靠“抄紙”養(yǎng)活了一家人,還送孩子們念書。現(xiàn)在雖然靠“抄紙”賺不了幾個錢了,但是他已經(jīng)對“抄紙”這一行業(yè)有了濃厚的感情,就像相交多年的老朋友一樣,他也曾經(jīng)幾次想過要放棄,但最終都割舍不下。
“現(xiàn)在,除了我之外,我們村抄紙的人已經(jīng)沒有了,F(xiàn)在的年輕人根本就不懂得抄紙了,我年紀老了、身體又不好,抄不了多久了。
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來的技術,到我們這一代馬上就要失傳了。假如今后我們的子孫后代問起抄紙是怎么一回事時,我們該怎么樣向他們交代?看來他們只有在博物館中了解抄紙的故事了……”說起“抄紙”的前途和命運,蕭傳信不無憂慮地對記者說。
對“抄紙”的生存表示擔憂的蕭傳信在談到如何保存這一文化遺產(chǎn)時說:“如果有可能的話,我們希望有關部門能夠將這個‘古董’加以保護,讓它得以永遠的保存下去,讓后人能夠有機會看到,現(xiàn)在的地球上還有這么古老的造紙方法,畢竟這么古老的東西在今天已經(jīng)很少見了……。” |
|